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体现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展现着恢宏的中华文化气象,彰显着鲜明的历史文化基因。
习近平外交思想彰显以和平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爱好和平”文化基因。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代表着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中国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世界的和平与进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和平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王不称霸。习近平主席指出:“在
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爱好和平是中国人民的悠久传统。
习近平外交思想彰显以求同存异为核心要义的“和而不同”文化基因。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认文明多样性,包容文明异质性,推动不同文明互相欣赏、和谐共处,这在当今世界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习近平主席多次在讲话中引用“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先哲名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和而不同”的“和”,指的是以和为贵、和睦和平,提倡天人合一的精神,讲究人际关系,讲究和谐平衡。中国古人认为“和”是在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这奠定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特质的哲学根基。求同存异的“和”才是中国文化里“和”的本义。不同文化之间得以交流、融合的前提即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对待人类其他文明的态度。习近平主席曾经专门引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大小国家的相处之道,“谁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定为一尊,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
习近平外交思想彰显以“美美与共”为理想追求的“天下大同”文化基因。中华文化善于从整体全局看世界,对天下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中国古代有识之士对理想社会状态的一种追求。《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则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是中华民族担当情怀的积极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世界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习近平主席说:“我们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出响亮的声音: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毋庸讳言,习近平外交思想彰显了鲜明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基因,形成了相对于其他外交理论与外交思想的独特标识。习近平外交思想始终是与时俱进的,始终注意学习借鉴其他文明优秀的外交传统与经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
作者:王进